环境越好减污效果越不明显?上海“半年报”给出答案
连续5年下降,上海细颗粒物(pm2.5)的年均浓度在2022年掉到了25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史上最低”值。
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生活在上海的人们越来越幸福,但环境治理符合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以前治理力度一大,污染减轻的效果就很明显,而越往后,即使治理力度更大,效果也可能很不明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能否打破这一规律?今天(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最新公布的上海生态环境“半年报”给出阶段性答案:今年上半年,上海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7.8%,同比上升0.5%;全市273个地表水考核断面优ⅲ类占比92.3%,已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断面。
宜居的环境不仅吸引人,还让上海受到了众多鸟类和鱼类的青睐。截至今年5月,上海已记录到鸟类22目80科251属519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4.6%,野生鸟类占上海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84%。鳗鲡、暗纹东方鲀、刀鲚等大量经济鱼类和中华绒螯蟹在上海栖息,这里还是长江江豚、中华鲟等珍稀濒危动物书写生命史的通道。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监测记录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50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超过325种,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
全国生态日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主会场上的展品“山水林田湖草沙”,由巧克力、饼干等材料历时半个月制成 陈玺撼 摄
显著的环境治理效果仍在持续,起决定作用的是持之以恒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上海出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2个专项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今年4月1日开始实施国三柴油货车全市限行。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上海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开展金山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上海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和“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加快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三期等一批湿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此外,稳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警示片整改任务,对长宁区、青浦区开展市级例行督察。
在全力治理污染的同时,上海坚守生态环境底线,一是聚焦崇明东滩等重要敏感区域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落实九段沙互花米草治理试点;二是持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去年建成81条、231.88公里绿道,使上海绿道总长度达到1537.78公里,随着1055公顷新建绿地和5.1万亩新增森林在去年落地,截至2022年底,上海纳入城乡公园名录管理的各类公园已有670座,森林面积达189.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8.51%。三是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等重点领域的环境风险防控,常态化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
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永动机”。
在能源领域,上海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海上风电示范等重大项目。在产业领域,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结构,扎实推动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在建筑领域,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和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全国生态日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主会场上的展品“小黄鸭”,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拼装而成,呼吁人们尽可能循环利用各类生活用品,从源头减少垃圾产量
生态环境问题,绝非“各扫门前雪”之事,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上海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保联治。截至目前,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已在杭州湾、环太湖等重点地区推广,大气、水等生态环境信息和高污染车辆信息已在区域内实现共享。此外,长三角地区已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专项规划(2021—2035年)》,还在推进一体化示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协同立法和太浦河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本文作者:陈玺撼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