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量化:消费驱动占比稳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日趋明确
2Q2023,分产业视角观察区域经济,伴随线下消费复苏、地产走弱、出口短期下行,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增速表现分化。面向未来,短期看我们建议关注本地消费复苏、旅游修复带动的区域经济复苏如西安、成都、重庆、杭州及本地酒旅、餐饮、商品零售、娱乐品牌;中长周期,我们基于多维经济指标,推荐关注上海、深圳、北京、广州等30个具备较高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及其相关线下消费品牌。
(相关资料图)
▍省级区域观察:今年以来,住宿及餐饮业快速修复,工业拖累部分区域经济。
根据CEIC、各地方统计局数据,1Q2023,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内(不含港澳台),23个省及直辖市GDP同比增速超过4.5%,北京、上海、福建、江西低于3.1%。细分产业视角,一季度,住宿和餐饮业成经济增长核心亮点,10个重点省级行政区内,7个省份住宿和餐饮GDP同比增速高于10%,其余3省份也高于7%。工业增速较慢,在经济体量较大的省份,广东、浙江的工业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8%、2.4%。
▍城市视角观察:今年以来,部分高能级城市二产削减,拖累整体经济修复。
全国视角,根据CEIC、各地方统计局数据,在240个样本城市内,1Q2023,58%的城市GDP同比增速高于4.5%,9个城市GDP负增长。而一线、准一线城市分化更严重,北京、上海、东莞、苏州、广州 5个城市GDP同比增速低于3.1%,西安、深圳、郑州3个城市高于6%。二产拖累部分城市经济发展,1Q2023,东莞、广州、苏州、北京、上海、深圳6个城市的二产GDP同比减少,其中苏州、东莞的二产GDP占比高于40%,上海、广州在20%以上。
▍细分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观察:消费复苏、科技创新催化城市经济走强,地产依赖型+外贸依赖型城市经济短期走弱:
我们从城市的消费依赖、投资依赖、地产依赖、外贸依赖四个角度出发,挖掘城市核心发展动力。另外,根据各地方统计局,在经济增速较快的城市,科技创新类产业多表现出较高的产值增速,催化区域经济增长。
1)消费依赖型:消费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动力之一,消费意愿回升、旅游人数修复催化本地消费,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本地消费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根据CEIC、各地方统计局数据,2016至2019各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家GDP同比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5%以上。然而,前期旅游人群的减少致多城消费产业占比下降,相比2019年同期,1Q2023,176个城市内,61%的城市社零占GDP比例下降,旅游收入占GDP比例较高的城市社零占比下降明显,旅游占比低于10%的高能级城市苏州、深圳、东莞的社零占比提升超过5pcts。2023年下半年,旅游占比较高、消费占比较高且持续增长的两类城市本地经济有望受消费产业带动走强。
2)投资依赖型:中小城市更为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二季度走弱。在占比上, 247个样本城市中,2022年,48%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GDP比例超过80%,而一线、准一线城市均低于80%,其中长沙、重庆、西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度较高,在70%以上。部分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走弱,2023年前五月,17%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减少,负增长的城市比例在2023一季度为8%。
3)外贸依赖型:外需走弱,城市出口分化。深圳、苏州、东莞等一线、准一线城市对外贸依赖度较高,2022年出口金额超万亿人民币,占当地GDP的比例超过60%。外需走弱,2023年前五个月,65%的城市出口金额同比值较一季度回落。城市出口分化,2023年前五个月,上海、广州出口金额同比增速超20%,深圳同比增速9%,苏州、东莞、宁波同比小幅缩减。
4)地产依赖型:部分准一线城市房地产业二季度走弱。270个样本城市内,40%城市的房地产业占比高于20%,一线、准一线城市内,杭州、西安、南京、郑州高于30%,对房地产业有一定的依赖。2Q2023,成都、上海、西安等7城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增速超过20%,而大连、重庆等6个城市同比负增长。
▍风险因素:
线下客流回暖不及预期;消费者消费意愿不及预期;样本有限,导致统计偏差;部分城市数据缺失导致统计偏差;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出口不及预期等风险。
▍投资与产业配置建议:
2023上半年,前期疫情影响消费意愿,区域出口分化,房地产销售下行,房企开工信心不足,多因素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分化。而二季度房地产销售持续走弱,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金额同比减少的城市数量进一步增加。但我们也看到,二季度消费持续复苏,尤其旅游业复苏明显,带动部分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短周期,我们首先建议关注经济体量较高的城市里,旅游消费占比较高的西安、成都、杭州、重庆,其次是消费占比较高且持续增长的城市如泉州、徐州、南京、合肥;产业上,推荐上述区域的本地酒旅、餐饮、商品零售、娱乐品牌公司。中长期,我们从经济发展、财政、产业布局、人口、人民生活、消费环境、创新环境七个维度,构建多维经济指标,建议关注具备较高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上海、深圳、北京、广州等30城以及相关线下消费品牌企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