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 在《楞伽经》里,把人的根性分类五种 全球观速讯
01#
《楞伽经》原文
(资料图片)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议,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 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 亦无有心量
02#
南怀瑾先生解读
佛说:“大慧啊!众生界中,有五乘种性:便是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和各别种性。
怎样才是声闻乘的种性呢?
如有一种人,听到断除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他的共同法相,便举身毛孔怡然欣悦,就乐于修习这种断除烦恼相,和断惑证真智,不再进修悟彻缘起无生之相,这便名为声闻乘种性。
但是他们也有类似菩萨第八不动地的见地,缘起的烦恼已断,只是未能完全断尽烦恼的习气。虽然已了却分段生死,却未能了却变易生死。可是他们却在这时,就作狮子吼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们确已如实修行,证入人无我的境界,但以为已经进入了涅槃。
怎样才是各别的种性呢?
如有一种人,自己觉知另有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或生生不已的长寿之相、或有天人大丈夫之相的存在,便求入于其中,认为那便是涅槃的境界。
或者还有一般异学的外道们,认为一切的生命都是造物者的杰作,他说这便是涅槃或至高无上的真理境界。
大慧啊!凡作如此想法的人,便无从证入法无我的境界了,他们是不会得到大解脱的。这些也属于声闻乘的外道种性,他们事实上未曾解脱,但却说自己已经得到出离世间的正觉了。
你们为了点化这些邪见的外道们,便应该修学无上的正道。
怎样才是缘觉乘的种性呢?
如有一种人,听到因缘性空,入于寂灭之法,便全身汗毛竖立,悲泣流泪,就不再乐于愦闹,不再愿意亲近诸缘,不再执著世间的一切,从此深信自身能证得种种神通,离合聚散,变化无端。他们听了这种说法后,就醉心于此,这便名为缘觉乘的种性。
你们如能知其根性,便可随顺演说缘觉乘的法相。
怎样才是如来乘的种性呢?
这有四种差别:①证实法性。②离实法而证性。③自身内证圣智之性。④外于胜妙庄严的国土而证法性。
大慧啊!如有一种人,听到这四种法相,及一切身心外物等等,都是由于自心阿赖耶识的不可思议的功能转识所建立时,其心不惊不怖不畏者,便是如来乘的种性。
怎样才是不定种性呢?
如有一种人,听到声闻、缘觉、如来三乘之法时,便随所说之法,顺流而入,随其信解而加以修习,并无一定的主旨,这便名为不定种性。
大慧啊!我说这种分别,都是为了初发心修行的人,指出其根性相近的观机设教法门,所以才有三乘或五乘种性之说的建立。但都是为了要他进入人和法无我的究竟佛地,才作如此分类。他们如果能够自证如来的境界,烦恼的习气自然净尽,便可证入法无我的境界了,虽然暂时住于声闻三昧的法乐境界,但仍能会得如来地最胜之身了。
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这是说:预流、一来、不还,以及阿罗汉等的声闻四果,虽然是有所得,但总是未了自心,犹被法所缚。按:须陀槃亦云须陀洹,译为预流,是初果声闻。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或往来。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这是说:佛法所谓的大小三乘;或本无三乘,只有一乘;或说连一乘也没有,这都是因为愚痴凡夫们,缺少智慧,不能了彻究竟的真义,所以我才说了其中差别之法。如果是内证圣智的圣者,便能远离这些不了义的知见,而还归于自心的寂静。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这是说:第一义的境界,是远离于有无二边相对的法相偏执,本来住于了无所有之地,又从那里建立起三乘的差别相呢?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这是说:所有无量禅定的境界,如空无边定、色无边定,以及灭尽定等等,都各自有它的三昧,就如灭尽感觉知觉等心理状态,这都是心量所作的本分之事,并非心外另有一种境界。
改命从改变心的显现状态开始,走进 用高维智慧开启生命和事业的终极密码!《福慧密码》
——助您实现人生十大圆满
3月20-22日 杭州
课程费用:980元/人
报名联系李老师:13064723172(微信同号)
看透事物本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
注定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致良知书院,
和10万+创业者一起洞察事业和生命的真谛▼